2007年7月9日

瘋狂集體催眠秀


近代投資大師彼得林區的名言之一:

「我不知道為什麼人們可以為了找到最便宜的機票而費心研究,卻不願意花同樣的工夫在金額更為龐大的投資選股之上。」

也難怪大師會有此疑問。就回到經濟學第零定律:「價格由供給與需要決定。」

我們可以理解,當價格飆升時,人們會因害怕付出高額代價而縮減需求。

舉例來說,當油價高漲,人們會考慮改坐公車或騎車,
當蘋果缺貨,主婦可能改買梨子或哈密瓜

這代表著:人們多數的需求是可以妥協或替換的。

反過來說,當價格降低,人們會對應地提升需求。

例如:在健保實施之後,民眾看診次數明顯比未實施健保前大幅提升,甚至住在國外的華僑坐飛機回台灣看診、開刀,這都是低價所造就的「更多需求」。

行文至此,我們可以做出一個幾近完美的結論:

「需求與價格成反比!」

等等 … 有一位眼尖的股民舉手發問:

「為什麼股價在高檔的時候成交量特別大,而在股價低檔時成交量反而縮小?」

(簡直是來踢館的嘛! 口木已經準備拍拍屁股領稿費去了,看來要再繼續寫下去囉。)

沒錯! 股市的怪異表現,真的是自由經濟體裡非常獨特的案例。

我們實在很難解釋為什麼人們總是瘋狂地追價買入飆漲的股票,然而在股災中又恐慌地拋售出手上的持股。

若我們將股票換成「麵包」,在市場中,若麵包瘋狂降價,那麼人們就會多買一些囤積,若麵包瘋狂漲價,理論上民眾就會改買其它的糧食。但是,在嚴重通貨膨脹的國家,所有的糧食皆短缺,所以再貴的麵包,還是有人會不計代價地搶購,這的確發生於貨幣價值失靈的國家。

然而,股票畢竟不是麵包,不為人們活命所必需,卻能在高漲時引發全民瘋狂搶入,問題出在哪 ?

首先,需要全民建立起「股價會一去不回」的共識。事實上,股票的數量極為龐大,說真話,要印多少就有多少,哪兒會有供不應求的情形呢?

但在中國大陸,卻著實發生了股票比任何物品都還搶手的情形!

理性看待,這是社會集體催眠的病態表現,因為我們知道企業不可能永久獲利,經濟景氣也不會一直升溫而不回檔,但人們仍然願意捧著錢購入股票,可解釋為股票比貨幣還要強勢的現象。

既然是集體催眠的結果,試問到底誰是那位偉大的「催眠者」?

很顯然地,「政府」總是整場催眠秀的導演。催眠師就是檯面上的經濟學者及分析師,不斷地暗示民眾股票很便宜,未來獲利空間極大

當民眾動了貪念,也的確在股市獲利,於是漸漸鬆開心防,看著逐日升高的股價,會主觀地產生「買高賣更高,不怕!」的勇氣與結論。

至此,已充份解釋為何股市裡的反常供需與價格關係。

進一步的解構:

民眾很難估算出股票真正的價值,因為在企業、政府、金主、炒家的裡應外合之下,所有的資訊都得到充份的保護,公開出來的資訊都是過時且經過不當包裝。

在資訊不對等、情緒受鼓動之下,投資者總會在刻意營造出來的市場氣氛下做出催眠者所暗示的動作,而這些動作事後證實常是嚴重的錯誤!

正如最優秀的推銷員能用三吋不爛之舌說服原本只有100萬預算的消費者最終決定買下200萬的高級房車。邪惡的催眠集團也可以利用媒體、耳語、網路傳播而讓投資者付出更高的代價買入他本來不需要也不想買的炒作股票。

任何令人不知不覺之間付出超額代價購入高於原先需求的預算,有個你我熟悉的名稱,叫做「廣告費」,或是「行銷費」。

此時,你就可以了解為什麼周刊上的推薦個股常在報導後達到最高價格,為什麼電視上吹捧的股票總無法再創一波大行情,因為,付過了廣告費,目的就是要強銷給最末端的投資者囉。

當催眠秀已告一段落,政府得到了選票,企業、金主、炒手就地分贓,邪惡的催眠集團就此踏上出國度假的旅程。

只待那些被催眠的投資者慢慢醒來,才發現自己高價買入的股票不再往上飆漲,甚至開始下跌,隨著醒過來的人愈來愈多,這才發現自己所犯下的錯誤。

於是出現瘋狂拋出的空頭行情,演變到最後,正好出現低價與低需求同時存在的現象。

我試圖歸納以上所述,解釋為何股市的供需與價格出現異常的關係 ?

1. 大多數的商品,通常存在著最基本的價值,如麵包可以充饑、房子可供棲身;但股票的價值變動太大,使得價格系統失去反向制約供需的效果。

2. 股票不屬於生活必需品,故在低價時無法明顯提升投資者的需求,此時對於股票持續下跌的恐懼阻止了投資者購入股票。 股票持續上揚時,民眾認為股價將持續上揚,貪心使得民眾不計代價地購入股票。

3. 政府與企業擅長利用專家及媒體製造背於現實狀況的樂觀與悲觀情緒,故投資者處於資訊落後且扭曲之極度弱勢地位。

本文將股市的實況以最精簡濃縮的方式呈現,也試圖解釋了股市的一些特異之處,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HEMiDEMi Technorati Del.icio.us MyShare個人書籤 加入Yahoo書籤 加入Google書籤 DiggIt!

3 意見:

Unknown 提到...

好一篇文章、潛水多日特地上來支持。

PP 提到...

所以聽到有名嘴說: 台股物美價廉, 我就很反感. 對大股說每股都是10元,
當然物美價廉.

口木 提到...

就本篇所提及的違反供需原則,季芬財有同樣的特性

但季芬財的問題是發生在「替代性」不足,造成劣等財的發生。

通常發生在戰亂、饑荒中的「取代不良」進而有單一物質囤積現象

但股市所發生的「價漲量增」

發生的背景是景氣大好,民眾樂觀,而且股票幾乎沒什麼「替代性」問題

因為我們甚至可以選擇不買股票,亦無礙於生活與生存。

我認為可以這麼說:

季芬財是悲劇下的「不得不然」,背後的動力是生存的意志。

股票瘋是由喜劇走向悲劇的「何必如此」,背後的動力是貪婪與恐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