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理論核心是「價值分析」,他用市場的供需及本益比來判定股票的買賣。
這給很多投資人一個「死抱不放」的錯覺 …
我要提出幾個觀點:
1. 買進的人與賣出的人沒什麼兩樣。
前者先買後賣、後者先賣後買,都有買有賣。即使是巴菲特,也終究要賣掉適當的股票,不可能放著股票無限制的增多。在買股票當多方的那一刻,就註定了日後賣股票當空方的一刻。
2. 你我都不是巴菲特
巴菲特的故事發生在二戰之後的美國,而不是二十一世紀的台灣。他可以見證麥當勞與可口可樂的奇蹟,發生在你我身邊的卻是台灣的資金外流與經濟衰退 … 他的故事不見得能在你我身上複製重現。
3. 技術面 VS 基本面
也許在美國「本益比」較「技術指標」來得可靠。然而,至少我確信在台灣的情形是相反的 …
巴菲特可以不看線型指標賺大錢。
我很羨慕他 … 但我不能 … 因為我不是巴菲特,不活在二戰後的美國 …
不然,我們請巴菲特來台灣做股票看看,說不定績效還輸給幾位板上的大大呢!
索羅斯之前攻擊港幣不也碰了一鼻子灰嗎 ?
個人認為,巴菲特的理論真的不錯,但也許較適用於歐美股市。(水土不服?)
至少,歷來我身邊幾位一度活躍的所謂「巴菲特信徒」,很久都沒向人提過「股票」兩字了。
2024-10月颱風假公告
3 個月前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