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的小窩即將建設完成,日前我辦理了人生第一筆房貸。老媽幫我找到一家專門從事房地產業務的公家銀行,提出了很優惠的利率。在某個陽光普照的週末午後,我帶了一堆「證明文件」,在建設公司與銀行業務員進行對保。
來的是兩位看似頗有經驗的放款專員,一男一女,比較年輕的先生忙著蓋章填寫文件,另一位和藹可親的中年阿姨不厭其煩地向我解釋合約的內容。過程中,她檢閱了我的收入證明,並向建設公司查明了房契及繳款紀錄。總算,在一堆繁瑣的過程後,我順利貸下一大筆金額,圓了有殼階級的夢想。
開車回台北的路上,微醺的好心情,還來不及擔憂起日後的房貸壓力,我倒是對於銀行放款的謹慎感到印象深刻…
銀行是一種營利事業,他的獲利是來自於提供金錢進而獲得利息。理論上借出去的錢愈多愈好,不要讓資金存在金庫內變為「爛頭寸」,然而,如果客戶的信用不良,或者抵押品價值不足,銀行的放款就會極其謹慎。如果存有潛在的倒帳風險,那麼銀行寧可不做這筆生意,卻得避免這筆放款成為日後的呆帳。
在我們的想法裡,銀行裡有無數的資金,理論上可以稍稍放大膽一些,否則,過度謹慎的結果,豈不是錯失很多生意嗎 ?
事實的經驗恰恰相反,在近年多次金融危機之下,許多小型銀行紛紛倒閉或被併購,就連一些大型行庫也出現鉅額虧損,過去人手數張白金卡的盛況已不復見,甚至,未來能否隨意借到這麼低利的高額房貸都值得懷疑。
股票投資,和銀行放款極為相似。
試想自己是銀行放款部的經理,管理著一筆資金,
面對著上市櫃一千多家的公司企業,他們有一個共通的特色:需要資金!
Ok,我同意借錢給某家公司來發展業務,
接下來,就得問問他們提供的擔保品是什麼?
答案是: 公司的股份(Shares)!
問題來了,如果你是一個謹慎的放款經理,是不是應該審核這家公司過去的信用紀錄與公司價值,再做出放款的決定 ?
然而,多數的投資者在「放款給企業」之前,卻很少進行這些「常規工作」,可能只是聽到一則朋友拍胸脯保證的內線飆股,就決定將手上大筆的資金輕易「借出」。
萬一企業的誠信不足、經營不良,所提供的「擔保品」根本就是家空殼公司的股份,那麼這筆「放款」自然註定成為一筆呆帳。
試想,如果有一家銀行的放款員只用耳朵來放款,忽略了最基本的核查動作,那麼下場大概就是讓銀行嚴重虧損,接著就是等著被炒魷魚囉!
把錢借給企業之後,我們當然要收點「利息」囉!企業每年會配發股息給股東,目前多數人喜好「現金股利」,為什麼?因為許多不好的經驗,讓很多人體會到:股票是假的,現金才是真的!這也就是為什麼高現金殖利率的企業在空頭走勢中能保持比較好的抗跌性。有些公司的「付款紀錄」不良,股利的發放有一年沒一年的,明明賺很多錢,偏偏就是不肯把獲利回饋給股東,這種公司也應該被視為「不良放款客戶」。
說白一點,口木跟大家一樣:不把錢當錢!
什麼 !? 怎麼可能 ?
其實 … 口木根本把手上寶貴的資金當「命」一樣的愛護。 既然如此,我們是否能從銀行放款員的身上學到「謹慎放款」的美德 ?
進行每一筆投資之前,多問自己幾個問題:
1. 這家公司過去的財測信用紀錄好嗎 ?
2. 這家公司有什麼利基可以保證未來持續獲利 ?
3. 這筆錢變成呆帳的機率到底有多高?
4. 我用寶貴資金換來的擔保品(股票)是否真有對等的價值 ?
雖然上述的問題不見得容易答覆,但在出手前,多想一想,總是能夠趨吉避凶。
銀行放款,出去的是別人的存款,都得這麼小心行事了;更何況,我們手上握的是自己的血汗錢,是否應該要更加理性審慎地面對每一筆投資 ?
2024-10月颱風假公告
3 個月前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