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於2009/12,刊登日2010/1/1)
一年前次貸風暴襲捲全球,猶如驚弓之鳥的投資人認賠殺出股票、停損基金,將資金轉進定存,哀嘆道:「求求老天爺!我不求獲利,只要不再賠錢就好!」
隨著央行連續降息,許多定存養老族搶購儲蓄型保單;當時我也趕上流行,某日一早趕到某國營金控購買即將下架的六年期養老保單(年利率2.79%)。現場竟人山人海,連銀行內部員工也糾團投保,排前面幾位貴婦名媛一買就是好幾張年繳百萬的保單,直呼:「買到賺到!」資深的理專阿姨不禁搖頭嘆道:「賣保險二十幾年,從來沒遇過這麼瘋狂的場景!」
事過境遷,如今股市轉空為多,當初假若不停損賣出的部位可能已回本甚至有亮麗獲益,反觀目前市場上的儲蓄型保單利率水準大概只約1.3%至1.5%,僅略高於定存的1%;相較於全球股市的熱絡,保守型理財工具轉眼又成了乏人問津的票房毒藥。
景氣循環的過程中,人們總在過度貪婪與恐慌之間輪迴游移,想投資卻害怕受到市場波動傷害,若不投資又害怕通膨侵蝕資產購買力!如此兩難該如何是好?
講到投資股票、基金,看似簡單,其實門道一籮筐;光要弄懂景氣循環與企業財報就讓投資人碰一鼻子灰,更何況還有技術分析、心理分析、國際金融等進階課程哩!有句俏皮話這麼詮釋投資這檔事兒:「錢掏出來,命運交給上帝!」甚至有人悲觀地認定:「獲利是種錯覺,虧損才是真實!」
嚴格說來,這世上沒有絕對安全的投資:公司會破產、銀行會倒閉、國家可能滅亡;還好上述情形發生機率不大。如果你在「相對安全」的範圍內尋找「穩固的投資獲利管道」,就該對「固定收益投資商品」有進一步的認識。
顧名思義,「固定收益投資」就是在投資的當下即可預期一段時間後的實質報酬,通常風險較低且波動較小,適合保守投資者或資金部位較大的投資法人。多數人熟悉的市場投資屬於「風險性投資」,波動較大卻缺乏獲利保障,即便潛在獲利空間驚人,但船可載舟亦可覆舟,同樣有鉅額虧損的機會;投資人在資訊不透明的劣勢下,常在高點買進、長期套牢、獲利遙遙無期。
最明確的固定收益投資,當屬債券(包括公債、公司債、銀行債等),另外還有儲蓄險、定存單、標會、乃至於高殖利率的優質牛皮股票都可視為「固定收益工具」。舉最簡單的定存來說,當你開立一年期利率1%的一百萬元定存單,就可以預先確立一年後可收到一萬元利息報酬並償還百萬元本金,達到「本金無風險且獲利可預期」的卑微目標。台幣定存幾乎零風險,可說是穩賺不賠、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即便報酬極低,目前我仍保留一兩成的資產停泊在定存套取最基本的資金時間價值順便充當家庭準備金。
過去幾年賣得嚇嚇叫的「高利率短年期儲蓄型保單」常被退休養老族當成低利率時代的救命仙丹,但背後潛藏著利率風險:假設未來利率逐步回升,長年期的儲蓄險反而吃了利差的悶虧,保戶佔不了便宜。特別提醒投保時應慎選體質良好的壽險公司,雖然在台灣目前為止保險公司被政府接管的案例皆未損及保戶權益,隨著政府舉債比拉高財務惡化,在長年低利率的大環境下,缺乏中央存保保障的保單並非絕對零風險,投資人不應把儲蓄保單完全視同定存。
如果你對股市已心灰意冷,不妨試著接觸「債券投資」的領域:除了「債券基金」的間接投資平台之外,亦可選擇直接投資國內櫃檯市場掛牌的公司債或分割公債;債券大王葛羅斯潛心於債券交易創造出平穩而可觀的長期績效,只要下功夫研究,一般投資人也可以在債市裡找到固定收益的聖盃。
定存和儲蓄險的共通特點是風險極低但報酬少得可憐,因此我建議平時至多配置三分之一資金於儲蓄型商品即可,其餘資金可投資穩健配息的大型績優股票、指數型基金(ETF)、或者進可攻退可守的可轉換公司債(CB),以免錯過市場多頭行情。
上圖:口木心中理想的資產配置(未論及不動產投資)
在蔚藍的海洋中,齜牙裂嘴的鯊魚伺機豪吞切嚼著獵物,長鬚鯨在一旁悠游濾食魚蝦與世無爭,不同的捕食風格同樣成就了不可忽視的海洋生命體;在投資理財的世界裡,血腥的風險戰役並非唯一的選擇,固定收益投資工具獨俱低風險、穩定報酬的特性,值得考慮列入資產配置成就終身財富。
2024-10月颱風假公告
3 個月前
2 意見:
債券應該要再細分,國人太喜歡買高收益債券,但個人覺得這並不太算固定收益資產。
垃圾債賣最好… 哈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