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打開電腦不久,就看到網友小許在Facebook上密我:「口木醫師,我老婆跟堂妹買了一張儲蓄險,每個月要繳三萬多元…我為了這件事跟她吵了好幾次,你快點救救我!」
類似這樣的發問並不少見,至少我身邊就數得出十多例的「保單套牢慘案」,大概都是受不了人情壓力,向親朋好友買下了高額保單做業績,一段時間後才發現造成了自己的財務壓力,這時卻面臨巨額解約損失金額或現金保費不斷流出進退兩難的困境。
近年來國內金融保險業蓬勃發展,據統計台灣每人手上有平均超過兩張壽險保單(平均投保率超過200%),而2010年的每人平均年度保費支出更高達九萬元以上,可見保險花費已經是家庭開銷裡的重大項目。
有趣的是,台灣人特別喜歡買「儲蓄、還本」類型的長年期終身險種,這類保險的特色可以「三超」來形容–保障超低、保費超高、年限超長!
特色一:保障超低
如果各位有買過「儲蓄型壽險」,你可以把保單找出來仔細看,萬一遇到死亡或全殘時,說不定只能退回所繳保費或者只再加上一點點利息補貼!沒錯,因為儲蓄險雖然以壽險的型式包裝,但為了拉高到期回本的宣告利息,因此在設計上多半犧牲了壽險理賠的權益內容。等於是「保險效率」最為低落的特殊險種,偏偏就對了多數國人的胃口。
特色二:保費超高
正因為絕大部份的保費都被拿去做「儲蓄用途」,所以在同樣保障的保險當中,相較之下儲蓄險的保費顯得特別昂貴!舉例來說,某甲可能每年繳數十萬保費卻買到壽險保障只有五十萬元的「增額型壽險」(下圖左),而某乙卻可能一年只花五千元就買到兩百萬元的定期壽險保障,也許某甲還沾沾自喜未來到期還本可以領回多少錢,殊不知萬一發生事情,某乙卻反而能用小錢買到較高的保障(下圖右)!
左圖:某甲的保費只有極少數用在保險保障,多數保費都用來儲蓄。
右圖:某乙的保費雖沒有儲蓄功能,但完全用在保險保障
特色三:年限超長
一般儲蓄型壽險的年限從五年、六年、十年、到二十年、三十年都有。相較於定存最短一個月、最長三年,動輒綁約十年以上的「儲蓄型」保單的年限實在是拉得太長了!試問,過去十年的你,可以預測到眼前的人世變化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要輕易把自己手上寶貴的資金簽注在數十年後的承諾之下呢?更何況那麼長的時間內,要面對的有保險公司破產的信用風險、公告利率波動的經濟風險、還有個人或家庭急需用錢卻無錢可花的流動性風險。這正是我許多朋友最後紛紛將保險解約的原因–在剛成家立業的階段,正是最需要用到現金的時期,與其放任保單不管長期現金流出,有人受不了壓力解約賠錢了結,殊為可惜。(其實也可以選擇減額繳清的折衷方式,若你遇到繳交保費的困難,請與保險業務員討論最有利的方式,切勿意氣用事。)
猶記在八年前,我有位女同事在家人的慫恿下買了一張月付七萬元的壽險保單,說是低利時期抗通膨的仙丹妙藥,她當時問了我的意見,我說萬萬不可,她皺著眉頭說:她也不想買,但是人情壓力太大,實在沒有別的選擇。結果三年後他的工程師老公失業沒有收入,這張保單引發了家庭風暴,縱然最後免不了解約賠錢,但後續爭吵不斷卻種下了離婚、家庭破碎的悲劇,實在得不償失啊!
口木說法:
一、年輕人收入少、支出高,理論上應儘量限制現金流出、創造現金流入,但多數人卻反向執行現金流出、長期套牢的財務動作,著實犯了理財上的根本錯誤!
二、購買保險應首重保單的保障額度,「以小搏大」才是保險精神的真諦(意即:以小額保費買到高額保障)!一般說來,消耗型定期險的保險效率尤高於還本終身儲蓄壽險;消費者宜細讀保險條約並精算保費效率後謹慎選購,勿只聽信片面之詞即輕易簽下長年期「套牢式保單」的不平等條約。
三、自己賺來的辛苦錢應該自己決定去向,不應該只為了人情壓力而將血汗錢奉送出去。在社會上要學習有智慧又婉轉地說「不」,才不會總在事後悔恨。
溯本清源,保險乃眾人分擔風險互助互益的社會經濟安全平台。個人相當鼓勵年輕人能及早買到足額的保障以避免未來難測的風險,但當前常見新鮮人不明就理地買進「高保額、長年期、低保障」的味素保單,甚至造成個人財務困難乃至家庭悲劇,實非吾人所願看到的病態發展。口木建議諸位能堅持「小錢買到大保險」的聰明理財心法,勇敢地拒絕「套牢式笨保險」,往後的財富人生才會一路順暢喔!
把數位相機變成文件拍攝平台
2024-10月颱風假公告
4 個月前
7 意見:
把買這麼貴的保險想像成繳稅給保險公司,看還有誰想買!
保險是必要的理財工具,我講的理財,不是投資,而是含蓋風險損失的預防動作。就我來說,保險是好東西,但若買到不合適的保險,就像營養過剩得糖尿病一樣的可怕。買保險要視需求量力而為,買到好的保險,可以提升生活保障,是好事一件。
雖然我在2002年之後就已經極少推薦客戶儲蓄險,儲蓄險本身無罪,應該被韃伐的是推銷它的業務員,做了不適當的推銷,即使紅利預訂利率高達8%,也可能造成客戶的損失。個人之前分享了數篇儲蓄險的好處,如果口木醫師不介意,想借一下此版作一下平衡報導。這些產品很早以前就已經停售,每個人的情況皆不相同,實在不宜複製或是流於口水之爭,關鍵在於:是否對自身財務狀況及未來可能的變化做好彈性的金融商品規畫,我想絕大多數民眾很難一窺全部的金融工具(商品),即使縮小到人壽保險產品,都是多到讓人眼花撩亂,本應該找一位值得信賴以客戶利益為優先的專業壽險顧問來規劃,只可惜這類從業人員極為稀少,所以許多人的購買經驗都是不好的,甚至造成傷害與遺憾。
一位客戶的理財旅程
儲蓄險保單,連續3年6.76%的複利保證!
補充一下:
無意引起論戰,當時在寫這些文章時也是有感而發,希望買到跟我文中敘述的保單一樣的保戶,能不被不肖的業務員洗腦去買一些新的保單或是奇怪的投資,而應該仔細了解所購買商品的特性,是否適合自己的情況。當大家都在說儲蓄險不好時,剛好讓一些想解掉保戶手中高預定利率保單的不肖業務員有機可乘,讓一些可憐的保戶,永遠都在買新的保單。
謝謝Jack的補充,你的平衡報導讓本文更形客觀。我並沒有說儲蓄險不好,其實我自己也有買一些儲蓄險當定存,只是希望大家要認識保險商品的優缺點,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保險,才不會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再補充: 如果你的錢不多,保險規畫的重點就在「保障」,就要用小錢買到大的保障額度,消耗型的保險就是首選。如果你的錢太多,就可以利用保險做儲蓄及財稅規畫。千萬不要錢少的人去做錢太多的人才應該做的事,這樣就真的是災。
我很認同口木醫師後面補充的2個意見,儲蓄險是在純保障規劃完整後才能做的考慮,而且要考慮很多面向,以免繳費到半途發生斷炊,有彈性是一個重要的考慮要素,只可惜業務員通常規畫得非常沒有彈性。另外近幾年實在沒有好的儲蓄險出現(預定利率太低了),這幾年買儲蓄險的保戶,出狀況的機率變高了,應更為謹慎。
張貼留言